电镀前处理中的除油工序
发布时间:
2020-09-01 16:29
来源:
电镀中前处理是相当重要的一环,对电镀质量影响较大,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结合力差、漏镀、镀层发花等等问题。电镀的前处理通常情况下是酸洗除油,部分特殊情况下还有能有喷砂、抛光等等,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DC-1钢铁化学除油粉除油工序。
除油在前处理中往往不止一个工序,通常会有化学除油、电解除油或超声波除油等等。通过多种除油方式相结合,得到最理想的洁净表面。在工业生产中,工件表面的油脂,往往复杂多样,包括动物油、防锈油、压延油、润滑油、切削油、机械油及其分解产物,还有研磨剂等的油脂类物质,这些油脂通常是皂化性的动物油脂和不可皂化的矿物油。动植物油脂在高温条件下,用强碱即可把它们皂化除去;矿物油用适合的有机溶剂溶解,或者用表面活性剂乳化可除去。然后对于不同材料需要选用不同的除油方法,铁件可以用碱性除油,铝合金、锌合金则需要弱碱性除油或者三氯乙烯一类的有机溶剂除油。近年除油剂研究有了较大的提高,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,除油剂中含有磷和表面活性剂,排放的清洗水对水质的化学耗氧量(COD)和生物耗氧量(BOD)影响都比较大,从清洁生产的要求来看,高效无磷除油剂也应运而生。
目前电镀厂最常用的除油还是碱性除油,其原理就是在高温下,碱与动植物油能起皂化作用,在此基础上再加入硅酸钠、碳酸钠等辅助剂,除油效果十分理想。但如今机械加工中多使用矿物油,矿物油无法皂化,只能乳化。而上面提到的碱性除油配方无法满足需求,则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以达到目的。
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润湿、乳化和增溶等作用,除油液很快地使镀件润湿,在去油液、油污界面上,表面活性剂分子进行定向排列,即极性基团在除油液中,非极性基团“进人”油中,在除油液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作用下,油污表面层分子溶入除油液中,同时油污与镀件表面引力减弱、松浮,借除油液对流、搅拌、起泡作用和乳化作用,油污层不断减薄,即油污溶解下来,同时油污从镀件上剥离下来,靠着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,油污被乳化,由于油污吸附了表面活性剂的分子,在油污周围形成了一层保护膜,当油污互相碰撞时,这层保护膜还可以组织小油污滴合并成大油污滴,而很好地分散在除油液中,使油污不再重新粘附在镀件上。乳化作用对去除矿物性油(非皂化油)具有重要意义。
经过化学除油后,在使用电解除油,就可以彻底的清除表面油污。电解除油分为阴极电解和阳极电解。阴极电解产生的氢气泡多,除油效果好。阳极电解相对较差,但是产品不宜渗氢。适合高强度的工件使用。除外在化学除油或者电解除油中,还可以加入超声波,从而加强除油效果,对于带孔的工件使用超声波尤其重要。超声波可以使孔内的油污更加容易脱落除去。